网上信托

投资者教育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主题宣传系列之【共促消费公平,共享数字金融】
日期:2022-03-15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主题宣传系列之【共促消费公平共享数字金融】

近些年来,诱骗非法集资和非法借贷等金融诈骗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需要加强对骗术的识别和自身权益的保护。

案例1:部分年轻人易落入金融陷阱

专业代理大学生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信息,无利息,零担保这则广告信息打动了看中一款游戏机的大学生小王。他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加上了对方的微信,并在其指导下在某贷款平台上贷了4000元。但没有经济来源的小王,无法按期还款,只能通过多家平台“借新还旧”。欠款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短6个月小王的债务已增长到10余万元。

案例分析:

一些非正规持牌机构打着“小额低息”“无需信用记录”等旗号诱骗消费者借款,贷款利率实际上远超市场水平,甚至诱导“以贷养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对全国约14万份成年受访者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在有金融投资行为的群体中,中青年群体对金融投资收益预期的非理性程度更大。

提升“财商”加强自我保护

作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如何才能管理好来之不易的收入,可参考这几点:

——量入为出,理性消费

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合理安排生活支出,不要盲目攀比。如果确实需要借贷,要为自己的负债规划定一个安全的警戒线。

——自我保护,善于求助

如果不小心陷入“校园贷”或遭遇金融诈骗,应及时与家人沟通,并保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寻求监管部门、公安机关帮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2:老年人遭遇集资诈骗

2014年,70多岁的Y奶奶和她老伴经他人介绍得知,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在开发某养老公寓,因资金短缺面向社会招投资加盟,投资回报相当可观。该公司鼓吹这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该公司可代为管理出租养老床位,每年将有比银行高几倍的利息返还给她。Y奶奶和老伴先后投资了34万元。2018年10月起,Y奶奶发现该公司不仅没有支付利息,还人去楼空,打公司电话也没人接听,这才到经侦大队报案。办案民警在调查走访中,又陆续接到像Y奶奶一样遭遇的中老年人前来报案。民警调查发现,犯罪团伙在4年中,以投资公寓的名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7000余万元,再通过非法放贷从中赚取利息差价,800余名中老年人受骗,养老金血本无归。

案例分析: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这让收入条件一般的老人陷入养老恐慌,迫切寻求养老保障。而老年人普遍对集资诈骗认知不足。警方提醒,近年来这些非法集资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一是投小钱骗大钱、拉虎皮做大旗,有的甚至戴上国家战略政策、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上市公司的“帽子”,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本质。二是选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营销套路,在社区、银行、超市、菜市场、公园等地精准锁定老年客户。

增强风险意识 警惕非法集资

——火眼金睛,去伪存真

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低成本、高回报”等字眼要高度警惕,自觉抵制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多听建议,注意甄别

老人遇到骗局需要清醒且注意甄别,要多与子女家人商量,多听取多方建议,以免受到蒙蔽。

案例3:老年人使用App和网站遇到困难

83岁的Y先生退休在家,经常需要在手机上交水电费、购物、认购理财产品等等,但是步骤太繁琐,即便儿子教了他很多次,但根本记不住操作步骤,他抱怨说老人使用App最大的问题便是操作繁琐,看不清界面内容,不明白操作的含义。他希望能够推出适合老人使用的医疗健康以及生活购物与旅游方面的手机软件。此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增加字体放大、文本朗读的助老模式。

案例分析:

许多老年人在数字化场景中遇到困难,在使用手机软件和浏览网页时,面对众多信息往往无所适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计划。首批将完成与老年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

适老化改造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提升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有字体变大、植入朗读功能、精简主界面等。公司从企业社会责任出发,充分考虑老年客户的需求,在签约室配备了老花眼镜和爱心座椅,并在服务热线中设置人工坐席,为老年人提供热心、周到的服务。公司后续将进一步在APP等电子渠道上做精细化提升,真正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